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环境 > 正文
手拉手 走进艺术宫——逸夫职校参加《走进艺术宫》活动
投稿: 发布时间:2014/12/19

从面对面 到手拉手

继今年上半年《面对面走进艺术宫》活动取得圆满顺利后,暑假期间,市教委进一步推出《手拉手 走进艺术宫》,旨在让艺术类专业与非艺术类专业的各学科也能够将课堂搬进艺术宫,开展并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让更多的非艺术类学生也能浸润在艺术的海洋中。

此前,市教委曾发起过18所学校进行说课海选,并最终选定其中的8堂课进入到第一批走进艺术宫的活动中。其中,逸夫职校美术专业副校长董文良老师的《点线面的艺术——吴冠中艺术作品赏析》作为本期活动的重中之重,受到了教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决定于9月13日于中华艺术宫正式开课。

当天还举行了简短的启动仪式,市教委、文广等领导来到艺术宫为逸夫职校董文良副校长以及其他四所职校的主讲老师办法了证书及纪念品。“走进艺术宫”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全新课堂 全新互动

9月13日下午时分,静谧的中国馆中多了一抹青浅的绿意,踏着艺术清风的“青苗绿种”落地于世博园区的中华艺术宫内。吴冠中的展区内,逸夫的同学们三五成群的席地而做,捣腾着手机和IPAD,不觉让人感到好奇,这难道也是课堂?

只见董文良副校长从容地走到同学们面前,打开大屏幕,将吴冠中先生的生平和艺术风格向大家娓娓道来……

原来,董校长是想通过微信平台将学生们拉入交流群中,向大家下达了一个课堂任务:参观吴冠中先生的作品,并将自己所喜爱的作品和不能完全理解的作品拍成照片,15分钟后回来与大家分享。学生们三三两两地站在一幅幅作品面前,细声讨论着每一个细节,并举起手机进行拍摄。

活动进入到第二个环节:欣赏与解读。品味了大师的作品后,同学们纷纷将自认为看得懂的以及看不太懂的两张图片上传至平台中。董校长随意点开一张图,被点到的学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及疑惑。正如讨论《都市之恋》时,有的同学说作品中活泼的色彩象征着热恋,画面中的阴冷黑暗则象征失恋的迷茫,除却颜色搭配之妙外不乏意境犹存。这位同学的说法大胆新颖,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赏。在此,董校长向大家讲到,欣赏艺术作品其实是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答案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审视,或从中寻找自己所认为美的东西。董校长还同大家探讨了吴冠中的生平以及他的艺术主张,分析了几幅重要作品中作者对于点线面的运用和表现。对于同一件作品同学们各有见解,同学们相互交流切磋中艺术的火花不断产生更强大的碰撞,老师在一边静静地听着,当交流遇上瓶颈之际便点出神来一笔。

这堂与众不同的课结束之后,同学们仿佛依然意犹未尽,依旧针对喜爱的作品互相讨论着。同学们纷纷表示,这堂课不但模式新颖,不同于传统教学,而且确实能够让大家闪现出各种灵感,而那些灵感则来源与直面大师们的原作,整个过程简直令人陶醉。大家无不希望在今后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走进艺术宫,与大师面对面,与小伙伴手拉手,徜徉在艺术的海洋。

当天下午,艺术宫还迎来了网络报名的学生们,董文良副校长再次带领大家体验了这种全新的互动,探讨了吴冠中先生的艺术风格。面对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同学们,董校长的讲解和引领同样使用他们陶醉在这充满艺术气息的殿堂。

打破传统 探求多元

置身于艺术殿堂中学习感受美,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资源,通过线上以及线下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以及自觉性正是本次活动的最大亮点。而在资源充足的艺术宫里以一种轻松活泼的方式寓教于乐,让同学们感受到这是一次活动而非上课。课后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董文良副校长,董校长表示:这次的课堂设计的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只是在学生感到困惑和需要帮助的时候加以引导,希望以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艺术宫里丰富的资源和有限的时间则像“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一般,同学们都渴望抓住这一难得的直面大师作品的机会,他们会更加仔细、投入地进行欣赏。而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确实能够爆发出传统课堂教学中所不会出现的火花。

本次参加活动的美术中专二(1)班班主任朱琪老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向我们谈了她对于这一活动的体会,她认为这绝不是作秀,而是一种高端的值得推广到各其他非艺术类学科的全新模式,并且适合更多中小学生以及广大热爱艺术的市民,让更多的人来到艺术宫进行这样的互动绝不是到此一游、附庸风雅,而是真正的浸润艺术和欣赏艺术、了解艺术。同时,作为德育课教师,她认为在艺术宫开展教学活动,本身就是陶冶道德情操的最好形式,确应大力推广。

结合趋势 提升诉求

在和董校长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走进艺术宫的教学模式,国外已经走在了前头,而这也将是我国艺术教学的趋势。虽然我们在这方面的起步稍晚于国外,但我们所尝试的教学手段却并不比国外落后。国外的师生们在艺术宫中通常只是相互间的轻声交谈,而我们这次的活动还结合了微信网络平台,利用丰富先进的网络资源配合师生进行互动,这在国外还很少被尝试过。而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也对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需要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在艺术宫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师生互动,学生很可能会萌发或爆发出一些惊人的想法和理念以及问题。在这其中,教师在平时需要积累更丰富的资源以及更为深厚的职业素养来解答学生们的疑问,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当问及此次活动的准备工作时,董校长谈到,本次活动不同于以往的公开课,在此前他没有进行过任何预设,这一教学模式的特殊性也对教师的自身素养提出了不小的要求。而在这样的模式下,作为老师赋予学生更多的不单只是知识更是获取知识的方法,在必要时为他们引路的一盏明灯。

当天,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陆靖教授也来到了现场,对于走进艺术宫这一活动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人文素养的教育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核心在于对价值观的培养,它不是任何一种教育的体系,而是一种对于学生成长终身受益的价值观树立。培养人文素养的途径多种多样,就像这次走进艺术宫活动,我们可以亲眼感受大师画中的笔法,这是我们平时在书里影视中感受不到的。在这种大环境的熏陶下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去体味。”对此身为本堂讲师的董文良校长也相持着同样的看法:“人文素养与学生的道德息息相关,人文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每个老师都要有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怎样做人,让学生从无意到有意地注意到个人的言行,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有意义的。”

深入探索 推向常态

在现场,董校长还同我们谈到,在艺术宫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师生互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不但方式新颖,而且还有着它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比如,在讨论到某一幅作品时,有一位同学看出吴冠中先生在创作时使用了刮刀,她的好眼力当时就得到了董校长的高度称赞。如果我们只是在教室的PPT或者书本上的照片中来欣赏这幅作品,那只能是平面地欣赏,而在这种传统模式中,大师们在创作时所使用的一些特殊技巧将很难被发现。而直面大师的作品时便能够对这些细微之处一目了然,而这却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无法替代的。

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中,艺术宫这样的类似博物馆的资源可以说数不胜数。但如果这些艺术场馆只是用来作为旅游资源那是相当浪费的,如果能够作为教学资源则再好不过。并且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精神文明也会越来越高,普通学生,包括非艺术类学生们对于艺术的诉求也将越来越广泛,因此,我们需要将《走进艺术宫》这一教学模式推向常态化,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走出教室,放下课本,直接与各位艺术大师们的作品面对面。在艺术的殿堂里发现美,感受美,提升同学们对艺术的兴趣,并且让艺术不断浸润到他们的学习以及生活中去。

本次艺术课堂体验活动圆满结束,同学们的思绪还漫步于艺术宫中,享受着周公梦蝶般的陶醉。年轻的学子为艺术宫带来了一抹职教青葱,而艺术宫则以阵阵清凉的“艺术清风”作为回馈,跟随同学们飘进逸夫的校园。

学生记者团 王诗婷

信息中心